何景毅、边婧、李尚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
2015年11 月18 日, 由中国政法大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顺利召开。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治河教授应邀作了主题报告,就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特色、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认过程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体两面,倡导厚道地对待自然,厚道地对待他人,厚道地对待未来世代、厚道地对待自己,要勇敢地活出生命,活出风格,活出优雅,活出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刘孝廷教授到会,并对王治河教授的报告作出富有新意的点评;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编高立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民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菁副教授,以及中心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前党委副书记马抗美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邰丽华教授,中心成员孙美堂教授、付扬副教授和靳晓春老师等到会并作出回应;最后,主持本次会议的中国政法大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华教授以“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观”为题作了总结性发言。
一、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特色及其价值取向
会上,王治河教授认为张秀华教授是国内最早明确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这个观点的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心的成立非常有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第一个。他指出: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从过程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是当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过程哲学家为了应对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从有机整体概念出发,依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而提出的,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它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孪生兄弟,前者对应“动在”,后者对应“共在”;过程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就是,它有很强的中国元素,这是传统的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所没有的。因为它是伴随中国发展而提出的,关注中国的现实发展,为中国的发展献计献策,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甚至柯布先生断定:“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过程马克思主义就是试图提供一种理论支撑、一个框架,来解决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中国的土壤,适合过程马克思主义生长。王治河教授还说道:“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需记住一条、两个字:厚道,即对自然、对他人、对将来的世代、对自己厚道。”在他看来,过程马克思主义既是对机械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又是对解构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在根底上它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刘孝廷教授在点评时强调,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参与有直接关系,它有三个基本的范畴和向度需要我们注意:一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三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中国人有责任推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哲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世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欧洲和美国的世界观,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就中国而言,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过程、有机、生态这三者基本上可以“一马各表”,但是从概念而言显而易见的是,“过程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汇更能反映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含义,因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面对全球问题之后探讨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当然也包括生态的观念最后怎样影响到修改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针对的是机械论的世界观,以及现代性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谈论到有机马克思主义,而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更根本一些,过程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一种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从辩证法还是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来源、性质、旨趣,都与其有直接关系。这也许就是张秀华教授在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过程哲学与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原因所在。
二、过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问题的反思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邰丽华教授鲜明地指出了主流经济学在生态文明问题上的失语境况。因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解释,环境危机和生态破坏是不存在的,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生态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这是一个重大失误。主流经济学理论形式越来越漂亮,模型越来越精美,它们长期以来极端脱离现实的极端数学化的倾向也使得它们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看来的确得需要概念和术语的革命。所以她认为,或许“过程马克思主义”或“有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态文明的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对此,她是很期待的。但她觉得我们要达到这个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菁副教授说道,跟随王治河教授的报告心情也由沉重变得激昂,因为面对危机我们总是说得多做的少,人人都在谈论却很少有人行动。过程马克思主义昭示出,理论工作要找到现实的意义,要与自己生命、生活对接;对现实的忧虑,需要化作行动的力量,我们应该本真地生活,活得灿烂光明;每个个体都要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能改变关系、改变世界。
针对付扬副教授提出的问题,王治河在作答中指出:“当代最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最大的政治。”生态文明不是种花种草,是文明形态的变革,为此需要法律、教育、心理、哲学等全方位的变革。这靠一个人动是不行的,要靠整个社会共同改变,包括我们的消费方式。用消费方式倒逼生产方式,改变消费方式,大家都用小排量汽车,大排量汽车就出现销售问题,他就不生产了。绿色经济,共享经济需要全社会全方位推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不相信有一个magic hand或者一把钥匙,一夜之间砰的一声,中国就变了。我们需要慢慢改变,十年前我们搞生态,是被嘲笑的,但如今没有任何人会公开反对环保。这就是在变,这就是希望。
中国政法大的孙美堂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有两个中心思想,第一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其中“天”是重点。第二是知行合一的精神,不仅是理论研究,而且是社会实践。他对过程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推陈出新的思维方式表示赞同。但也对此提出了两个疑问:首先,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义,首先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那么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其次,从个体到社会有一个转型和飞跃,我们中国很大的问题就是道德和行为方式出现问题往往是出现在社会领域,而不是个人领域。这种从个人向整体的过渡本身就有各种可能性。可以预见的困难是:第一,市场的冲击;第二,政治体制的冲击。对此我们要如何应对?
王治河对该问题作出如下回应:“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何种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其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强调为了共同的福祉,人类的福祉,大自然的福祉,不是为了个别利益集团服务的。其二,过程马克思主义关注少数人群,为弱者发声,这是一个核心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过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三,过程马克思主义反对市场霸权,我们不能否定市场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如今重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反对商人和市场,但要各司其职,不能太过分。”最后,王治河教授还指出,关于体制冲击的问题,是个体改变与制度改变的问题。实际上过程马克思主义化解了这个二元对立。一切制度是由人建成的,人不变制度怎么会变?制度是由人创造的。二者是可以实现互动,可以同时改变。他还指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不以GDP 论英雄,支持东北三省变成生态特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正在逐步做出改变。
三、过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
王治河博士在会议中明确指出了过程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首先,为生态文明提供一种哲学基础。目前西方社会这么多哲学思潮,没有哪个思潮流派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要搞环保,要关心环境关心生物圈。而有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我们就可以做这样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次,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一种综合、有机、动态的思维方式,把万事万物看成有机的整体。这种思维使我们看待问题有了一个很高的视野。此外,过程马克思主义倡导一种生态的绿色的生活方式。
北京出版集团的高立志副总编提到,我们所有的理论最后都要回到现实,很多学者富有学理性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往往不堪一击。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如何解释?他之所以感到震惊,是因为第一次看到外来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结合的如此深刻,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知识分子是可贵的群体,他们把无形的独特思想变成有形的阅读资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过得更好,也让身边的人更好,就没有辜负今天的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前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抗美教授感慨地说,这次论坛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很沉重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很多宏大的理论,但发生的作用非常有限。王治河博士提到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短板是对中国现状的解释力不足。而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带有强烈的中国元素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种理论创新要求我们过程马克思主义者要去行动、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天民副教授认为,本次论坛一方面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从生态的、过程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看待西方的科学和西方的哲学,并着重指出生态伦理概念,认为所谓的生态伦理就是使万事万物都不失去它的内在本性和规定性,河流就是河流,不管他是否对我们有用,我们都不应该把他填了变成良田。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是非常霸道且没有远见的。另一方面非常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态的生活模式。王治河教授所提到的内涵式精神的发展,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生活层面,都对我们有所启发,比如,强调生活的多样性,快乐的多样性,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幸福概念中,来设定我们的幸福,这是一种生活的浪漫,生活的创意;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符合人类的全部社会状况;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的根本,生活的根本,过一种知本知根的生活。
会议主持人、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华教授对王治河教授的报告以及各位学者的点评、回应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本次论坛有哲理、有诗意、有存在感,切实关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问题,体现了不只是“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最后,她对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观简要阐释如下:过程马克思主义在泛主体论、泛经验论和有机论、整体论、过程论立场下,指认万物都是宇宙生命之网上的一员,众生平等;人和万物都是主体,而且都具有物质感受和精神感受,既自在自为又相互关联,主体间互动、合生,每一事态作为主体都是有情、有根的深度存在;也只有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家园,我们才能承认宇宙万物的价值及其本体的存在。因此,过程马克思主义用事件、事态代替事实,用过程论解构实体论,用主体间性拒斥主客二分,用平等、平和反对歧视、暴力,用合作、和谐消解竞争、冲突,进而谋求宇宙的共同福祉这一生态正义,给世界重新附魅,让人去呵护和照料万物,藉此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