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开教学观摩与研讨会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门户管理员发布日期:2016-06-24点击量:
(报道人:何景毅、刘欣、边婧;摄影:杜疆、李润虎等)
根据北京市教工委关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公开教学活动的通知精神,鉴于我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所的张秀华教授经过学院推举、网上公开课程、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网上选课等环节的先期准备,有十多所北京高校的30名思政课教师选听其马原理的公开课。为此,于2016年6月22日下午2:00在学院路科研楼B209会议室,首次成功举办了面向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开教学观摩与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承办,会议由所长、教学名师赵卯生教授主持。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如下:
会上,主持人首先一一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外校同仁和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与会教师,对出席本次活动的50余位校内外师生表示热烈欢迎。
接着,参会师生一起观摩了我们学院推举出的北京市教工委公开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的教学视频,即“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专题下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讲。
随后,张秀华教授对视频内容做了详细说明。针对当前学界的理论争论和教材中存在的逻辑局限,通过“回到马克思”,强调理解和阐释“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指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只有通过该命题才能得以确立。因为,只有借助该命题的阐释,才能回答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性问题,回答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并最终使唯物主义成为其完备形态的问题,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何以可能的问题。就是说,仅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机械唯物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无法回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只有回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阐释上,才能回答有了人及其实践而从物质世界中分化而来的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并最终解决二分化了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彰显现代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理解的超越和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在此基础上,她还特别指出自己在讲解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讲解内容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注意授课的“环节设计”,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设置了回放—设问—追问—“每周箴言”进入文本—命题阐释—前沿争论与回应—联系现实—理论拓展—课后思考等环节,就是采取:(1)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多次设问并回应;(2)方法论整体主义:总-分-总的讲解方式,即通过上一讲问题的“回放”,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的一贯性;(3)回归文本,明晰实践、世界、人、社会等关键词的概念内涵,并在经典著作的文本情境中避免单纯对原理的抽象解释,主要是让学生诵读“每周箴言”,以把握命题出处,展开问题的追问与论证;(4)关注现实,从“实践观点”的强调,到“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引出“规范实践、优化发展模式”的紧迫性问题,并进展到“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格局”的提出;(5)回应学术前沿争论——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从而进一步强调实践的观点之于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借助理论拓展,不断深化问题的阐释。
在进入评点与研讨阶段,与会学者情绪高昂,发言踊跃。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天民老师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以及“理论研究”向“课堂教学”转换的视角,对张秀华教授的教学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张老师敢于啃理论的硬骨头,突出了对实践观点的阐释,旁征博引,论证有据,真正体现了“课比天大”的教书育人的姿态。北京邮电大学的李全喜老师认同张秀华教授对该讲的逻辑处理,克服了教材在物质本体论与实践问题之间的逻辑不顺问题。他认为张秀华教授在教学中基于厚重的理论基础,突出了说理,符合哲学反思的特性,通过理论拓展,把“是”的问题引向“应该”的实践规范。我院的付扬老师在点评时说:张老师讲的这个问题是难点,不容易讲清楚,但她讲授过程设计得好,文本进来得多,大学生一定会很喜欢。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韩月华老师基于自身教高中政治课的体会,区分了单纯的“政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后者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并认为张秀华教授的教学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整合性、拓展性、深刻性,使思政课的可接受性和课堂吸引力大大增强。这也体现出张教授对理论、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北京工业大学的张风帆老师在发言时说:张教授用理论、知识和智慧打动学生,朗读“每周箴言”可能对回到经典文本中有帮助,给我们打开了思路;她对理论、科研、事业的激情和热爱,给我们许多的启发。计彤老师则用“四个分”来概括她对本次观摩课程的评价,可概括为:是思政课教学的“分享”而不是灌输,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概念的“分辨”;逻辑上对内史与外史的“分析”;把传授的内容做到了课上、课下的“分工”。这样能避免因学生不理解而导致的对思政课的拒斥。北京化工大学的郭菁老师谈到:这次体会到了教学也是一种“思”的活动,看到了如何把“讲”进展到“思”,张老师的讲解把我们都带进去,把理论活动变成了一种精神实践,不仅和马克思对话,和旧唯物主义对话,和教材对话,和学生对话,还和现实对话。北京石油大学的杨关玲子老师说自己来对了,找到想要的答案:教学中应有问题意识,提问、设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把问题放到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又要回到现实;价值导向性、知识性,还有方法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段志义老师则谈到:高中与大学究竟有什么不同?一直是我思考的。如何讲好课?听了张老师的课之后,更加体会到理论的魅力,而目前思政课教学恰恰缺的就是统领知识的理论;在思修课教学中如何把人生观问题讲透,关键是要讲好人性。张老师对我们这门课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的丰富性决定了人性生成的丰富性。实践的观点把对人的本质由实体的观点进展到发生学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一定是一个动态结构,就决定静态的理解人成为问题。中华女子学院的王欢老师感慨地说,不仅看到张老师的风采,而且还看到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的风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多有机会跟张老师等各位学习。同时,还提出如何处理好思政课集体讲授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来自北师大的访问学者秦玉东老师则说:张老师讲课娓娓道来,很享受,特别是她懂得教学规律,在学生即将疲惫之际让大家朗读“每周箴言”,火口掌握得适中,有内功,也很“江湖”。前来观摩的研究生栗瑶平同学说,张老师对我们学生负责,要求严,讲课时永远都是热情满满的,带我们读了好多西马经典著作,一开始有困难,但慢慢就懂了,收获很大,谢谢张老师。主持工作副院长、邰丽华教授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到会,她说这次面向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开教学与研讨活动,在我们学院还是首创,秀华教授和卯生所长开了个好头,争取在教学上多拿大奖,欢迎各位外校的老师以后多来我校指导工作。
最后,张秀华教授对与会学者、同仁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并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道切磋教学技艺,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赵卯生教授作了简短的总结,他说: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内容太丰富了,有主讲、点评、提问与回应,并通过张秀华教授的授课,形成许多共识,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他还表示要向北京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推广在教学中诵读“每周箴言”、论理、关照现实、理论拓展等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