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进食切入历史 从美食反观文化——记我院银河“百家讲坛进法大”第七季第一场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门户管理员发布日期:2009-10-29点击量:
10月27日晚7时, “银河百家讲坛”第七季第一场在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的主题是“解读中国进食方式”。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办,银河法律教育中心协办。同时出席这次讲座的老师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教授。
本期主讲王仁湘先生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主讲人之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针对长期从事的考古研究,王先生先后出版了《拉萨曲贡》、《中国史前文化》、《饮食与中国文化》等著作,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作为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并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研究的王仁湘先生,通过实践经验与学识素养为我校同学送上了一场考古文化盛宴。
讲演开始后,王老师先以幽默的语言解释了政法大学与考古的联系,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老师的距离。接着王老师引入正题,总体阐述方面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筵席与盘案、古代分餐制、分餐向会食的转变、进食具及其用法。在第一部分,王仁湘老师以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为引,向大家解释了古人的起居习惯以及“筵席”的来历,使大家对古人的一些习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以典故事例解释了“盘案”的历史;通过PPT动画考古图片形象生动的向大家讲述了大量关于古代食具的知识的方式,让大家对此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接着,王老师从当代社会的会餐制开始,旁征博引,通过历史典故向大家讲述古代分餐制的历史。然后从历史发展角度,王老师详细介绍了在唐朝以后分餐制向会食制的转变背景及其原因,并联系各方面的事实事例生动的讲述了饮食方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这些历史的知识介绍之后,王仁湘老师向大家介绍食具及其用法,其中代表的三件用食器具为匙、勺、筷。并从历史考古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其起源、发展,解释从中体现的关于各时代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打开了大家的视眼,扩展了大家的知识面,启发了大家的思维,使大家对此都有所思考。
活动的小高潮是提问环节,同学们提问各有思路,而王仁湘老师则一一给出了解答。有同学问到究竟哪个地方的饮食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时,王老师回答“每个地方的饮食通过千年的传承,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我四处考察时,发现随着淮河分界线,界限两处的百姓饮食相对优些,因为其结合了南北双方的习惯,吃米也吃面。”各种问题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大家都对王仁湘老师的精彩讲述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而且对这次的讲座意犹未尽,他们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让他们认识了历史,展示另一幅中国历史画面,从中受益匪浅。
【关闭窗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