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主办学术沙龙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门户管理员发布日期:2011-01-07点击量:
1月6日下午,我院在学院路校区主办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沙龙。解启扬、宋朝龙、王今一、王嘎四位老师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沙龙由孙美堂教授主持,傅扬、张秀华、李云智等老师,以及我院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本次沙龙。
解启扬副教授梳理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完成本土化的主要过程,描述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印文化互动的基本特点。他指出,佛教提出“中空”、“缘起缘灭”等观念,才真正适应了中国文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中印文化互相融合的体现。后来的理学、心学,以及民间文化,都吸收了佛教思想。解启扬还认为,胡适以及学衡派的主张,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全盘西化”,而是“融合中西”。这些对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启发意义。
王今一博士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追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无契合点?契合点在什么地方?她以人性论为例,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和儒家的共同体思想,认为二者有许多契合之处,例如它们都肯定共同体主义,排斥自由主义。
宋朝龙副教授说:马克思自身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把哪些东西中国化?“化”到什么程度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继承了古希腊传统,也继承了欧洲启蒙思想的传统,这就是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描述的历史,是以理性为尺度,克服自由被异化的历史。东西方文明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种倾向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宗法性关联起来。把民主、自由精神剥离,还有马克思主义吗?宋朝龙还就“空想”社会主义和第二国际领袖的思想,发表了自己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看法。
王嘎博士认为,在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人类思考的问题及其思维方式相近。中国的“百家争鸣”与早期希腊也差不多。后来为什么出现分叉?原因之一是中西方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东方文化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西方文化则要保持某种张力。王嘎还以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论》中,区分知识史、思想史、信仰世界的历史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为原则,畅谈了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和思想史的方法。
最后,大家围绕四位老师的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