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年工作计划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门户管理员发布日期:2014-03-10点击量:

        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办院理念,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建设为龙头,全面发挥全院教职员工的力量,实现学院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力度,提高课程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学院的基本职能和重要职责。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学院工作的永恒主题。

        1、根据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部署,继续做好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在教务处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调研,摸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建议,提交学校,争取更多的支持。

        2、继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在本科生中启动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门课程的打通开课工作,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出现问题时的应急预案。

        *改革考试制度,在两门课试行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的方法,积累经验,尽快推广。

        *继续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探索具有思政课特色和亮点的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继续做好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2014年上半年将继续开设博士生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硕士生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院将加强课堂管理和教学团队建设。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继续实行助教制度,使助教制度在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管理中发挥作用。

        4、适时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讨会,总结已有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交流,扩大影响面。

        5、继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工作,并深入探索考察工作的新机制,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稳定和富有成效。

        二、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继续探索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及时关注、提早准备,争取尽早列入教育部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系列培养方案中。

        2、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全校本科生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修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是2012年上半年。目前已经完成前期调研等相关准备工作,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培养方案的最终修订,力争在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

        3、加强对学生学业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并使之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学校推出的虚拟第三学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改革措施。

        4、继续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落实集体备课、听课等制度。

        5、按照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研究所组织管理与各项活动制度,充分发挥研究所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打造精品课程、造就和推出教学名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进入校级优秀教学集体行列。

        6、密切关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态,如跨学科(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等,要抓住机遇,做好准备。

        三、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元创新

        1、做好博士、硕士研究生各专业的招生、毕业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一方面加大优秀生源的选拔力度;另一方面,拓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建立硕博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力争多出优秀论文。抓好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有关培养规定加强管理。

        3、建立支持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落实研究生读书会制度和资助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制度。

        4、探索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机制,争取与有关研究机构、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同时,支持研究生参与海外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有国际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

        5、把握好机遇,及时掌握信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的建设。

         四、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1、进一步强化学科质量意识,以现有重点学科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试行)》等文件中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迎接校级重点学科的年度检查考核工作。

        2、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学科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和方向,注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培养孕育学科生长点和创新点。

        3、进一步理顺学科和研究所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做到有分有合,虽然在职能上有侧重,人员上有交叉,但目标是一致的,渠道是互通的。

        4、关注学校“211”四期项目、“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等项目的启动动态,准确掌握信息,在符合基本条件下积极申报。

        五、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化

        1、配合北京市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做好相关科研工作。在学院关于重点学科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认真执行科研管理、科研活动、科研支持与奖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健康发展。

        2、学术成果要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在科研成果奖励范围、出版资助的质量审核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层次水平,多出精品。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成果申报高层次科研成果奖。

        3、继续办好学术讲座,提高质量,扩大影响,产生实效,创出品牌;继续办好名家讲坛;与各重点学科协调,重新设计“新视野”学术讲座,扩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师生特别是本院教师参与;继续办好学院学术沙龙,贴近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提高针对性。

        4、鼓励教师和学术团队以学科和重大课题为依托,针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急需问题、尖端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5、改进科研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全院教师参与学术科研的积极性。继续资助教师出版学术专著,严格质量审核。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规范的学术研讨会。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抓好学术梯队建设。继续实施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优质的进修、学习、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申报海外提升计划、青年英才计划以及其他形式的境外学习进修和项目资助,加快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2、支持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围绕主题开展实质性活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组织学术研究团队。

        3、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案》,积极、稳妥、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做好今年的招聘工作,构建结构科学、搭配合理的教师梯队和团队。

        4、抓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抓紧培养本院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同时积极、慎重的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5、加大对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力度。有组织、有计划申报高层次教学成果奖励,利用会议、报纸媒体等方式分梯次推出学院名师和重要教学科研成果,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对外交流合作

        1、密切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通过走访、参加主流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等活动,更好的融入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流圈子中。

        2、通过邀请国外学者来校作报告、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等方式,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3、继续发展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西江大学的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开拓与其他海外高校的合作渠道。

        八、学生工作

        1、扎实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内容,创新手段,广泛开展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教育活动。

        2、组织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进一步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大力开展以诚信考试和诚信毕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踏实求学、诚信为人。

        4、继续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学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和学业规划,顺利就业,在确保就业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就业质量。

        5、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九、不断提高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

        1、健全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院务公开制度、所长例会制度、学院会议考勤制度、研究所活动制度等。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机构和活动规范,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院发展中的作用。

        3、进一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4、加强对学院图书资料的管理利用。

        5、探索学院筹融资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这一年的工作任务很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凝聚形成力量,团结带来希望,奋斗铸就辉煌!

                                                                                                                                                                           2014年3月5日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