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8日,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主办,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研究”课题组承办的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研究重大课题暨原著读书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楼二层B段209会议室成功举办。
开幕式现场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经典的力量: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共通性研究重大课题暨原著读书研讨会”,既是我院张秀华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研究”(18ZDA11)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专家咨询会,也是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同学们定期举办的一系列马列经典文献以及西学原著读书会研读成果的研讨会。
张秀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专家
中国社科院《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社科处处长崔伟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彤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菁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处长李建伟,以及我院孙美堂教授、傅扬副教授、蔺庆春博士和曹万成博士等专家学者莅临本次研讨会。会上,我院院长助理蔺庆春老师代表院党政领导到会并致辞;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传根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景毅老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李润虎老师、保定学院张坤老师、沈阳市委党校王志佳老师、北京大学哲学院史婉婷博士等课题组成员,以及校际间联合读书会的大部分成员(包括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师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报告了他们的读书及课题研究成果。
研讨会会期为一天,分七个时段进行。在第一时段,重大课题首席专家、我院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张秀华教授简单描述了她主持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研究”从立项到开题答辩,又到当前的项目研究进展情况,说明举办本次会议的缘由和目的:考虑到,该课题属于基础研究,需要依托文本的阅读与研究,而许多读书会同学和老师也都是该课题组成员,大家带着所承担课题的问题意识,前一个时期阅读了马克思的部分文献和怀特海的文本,尤其是共同研读和聚焦了《过程与实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为了使这些成果更完善并尽快发表出来,我们举办今天的活动,采取发言人与评论人一对一的对话模式,认真听取专家和评论人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这个会议将读书研读和课题成果汇报与专家咨询融为一体,希望各位专家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课题任务的顺利完成。接着,院长助理蔺庆春老师在开幕式上代表院领导致辞。他说,张秀华教授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她常年举办阅读经典的读书会活动,使我院师生受益匪浅。她的重大课题是我院科研成果的一抹亮色,这么多专家的到场是对张秀华教授所主持的重大课题既有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研究成果的期待。此外,蔺庆春老师还代表学院向张秀华教授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鉴传今副主编主持第二时段会议 崔伟奇教授主持第三时段会议 蔺庆春在开幕式上发言
会议的第二时段至第六时段是结构紧凑,内容丰富的主题汇报与研讨。其中,第二、三时段是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比较研究的主题报告系列,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社科处处长崔伟奇教授主持。七位发言人从不同维度对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进行比较,如《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感性活动论之共通性》(张秀华)、《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的科学基础之比较》(张秀华、翟羽佳等)、《马克思与怀特海文明理论之比较》(马崔明)、《马克思与怀特海正义观上的他者向度》(何景毅)、《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关系论之共通性》(徐文俊)、《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共同体思想之比较》(翟羽佳)、《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之比较》(何迪)等。这些是张秀华教授重大课题组聚焦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比较研究形成的阶段性成果。七位评论人张云飞教授、崔伟奇教授、刘孝廷教授、孙美堂教授、王天民教授、傅扬副教授、蔺庆春博士依次分别对上述报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论。主持人鉴传今和崔伟奇两位专家对报告人的报告和评论人的评论再次做出评论,他们都共同关注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立足点和理论视域问题、文本基础和思想资源问题,以及理论逻辑的内在进展和外在比较的差异问题等。鉴传今教授特别强调刘孝廷教授关于研究的基本理路、立场与理论旨趣问题,指出文本研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应当与当下相关联,我们研究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共通性的意义就在于此。崔伟奇教授则希望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三个转变”——学习者向研究者转变、国内视野向国际视野转变、历史研究向现实研究转变等。
孙美堂教授主持第四时段会议 刘孝廷教授主持第五时段会议 张云飞教授主持第六时段会议
第四、五、六时段的报告人主要围绕怀特海原著特别是《过程与实在》一书的研读形成自己研究性成果,分别由我院孙美堂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刘孝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主持。九位发言人报告的题目是:《怀特海的个体过程性思想探究》(连冠宇)、《怀特海对休谟因果问题的批判与超越》(朱雅楠)、《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时间”概念》(王安然)、《怀特海的语言哲学思想》(郭菁)、《过程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云赵扬)、《罪恶何以可能——基于莱布尼茨神正论思想与怀特海过程神正论思想的比较》(陆慧)、《怀特海过程有机思想对博物教育的启示》(丁宏伟)、《怀特海论新颖性与公共性》(马骁)、《因果效验何以因果》(齐季),郭菁副教授、史婉婷博士、计彤副教授、王志佳老师、曹万成老师、张坤老师、李润虎老师、李建伟副处长、黄传根老师对上述发言一对一地发表了评论。三位主持人在已有评论和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又给出进一步评论,把问题的探讨逐步引向深入。这种以“对话”形式的深度交流,既有对马克思与怀特海二人思想的直接追问,又促进了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创新思考。围绕不同的问题,发言人和评论人畅所欲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诸多智慧火花。
第七时段为闭幕式。主持人王天民教授请参会专家代表对本次研讨会做出评价和总结。崔伟奇教授代表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们对张秀华教授重大课题自身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课题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席专家张秀华教授的学术实力、读书会同学们的学习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还特别肯定了这种活动形式好,把重大课题与文本研读结合,在研究中推进课题进展;报告与点评一对一,是对话的好形式,值得推广。他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的研究谈了三点意见:一是面对当代哲学转向与实践的生态转向,应处境化地推进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比较研究,注重从学术与现实两个维度来探讨;二是对文本的依赖的同时还得避免教条化倾向,关键是发现学理依据的问题,用马克思来框架怀特海是必要的,最终是推进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性地推进思想本身。
傅扬副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言 王天民教授在主持闭幕式
在自由感言阶段,我院傅扬副教授说张秀华教授的读书会真有效果,同学们经过读书会这个集中训练营的“魔鬼式”训练,今天见到了效果,同学们进步很大,作为老师的我们很欣慰。
参加研讨会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听到报告人和评论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对话式研讨,受益颇多;读书会的成员们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老师们一直以来坚持举办读书会的感恩,他们说,读书会就是一种汇聚,这种汇聚所产生的强大力量能够催人奋进、迅速成长,很幸运自己能参与其中。
张秀华教授应主持人邀请发表感言,她感谢每位发言人对研究成果的精彩呈现,评论人的深刻点评,专家们对本次活动的独到贡献,并鼓励课题组成员、读书会同学们认真吸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奋发努力,不断升级,继续经历观念的冒险,尽快把所研究的问题完善并发表出去。
最后,主持人王天民教授再次肯定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宣布研讨会圆满落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报道人:翟羽佳;摄影:丁宏伟、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