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31日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二届“学术新人”、第二十三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的颁奖典礼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学子斩获佳绩。捷报之外,他们的所思所感同样精彩。让我们一同倾听获奖者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学术世界。
孟莲娜:在“日拱一卒”的坚守中,获得“被看到”的机会
(2023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二届“学术新人”比赛的“学术新人”称号,再次感谢本次比赛中导师张杨老师以及所有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及对我的肯定。学术是艰苦且正反馈十分漫长的事情,更多是“日拱一卒”的坚守,少有“功不唐捐”的欢庆,而这次比赛正是给了我们一次“被看到”的机会。
自来到马院的两年多学习中,我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始读起,逐渐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这一研究主题,始终抱有浓厚兴趣与执著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路径,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科所学的法学专业相结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法学问题,并用法学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新材料。之前在法学院的学习使我看到各种法律权利如何维护每个人的平等与自由,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给我带来不同的理解视角,使我不断思考各种形式性的法律规范背后的社会与历史内容。之所以选择帕舒卡尼斯的“法律形式”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希望通过对法学问题和概念的精确阐释来思考法律体系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的前提,并且用马克思当初处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方式,去对待主流的法学理论,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内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我希望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深入法学领域的论辩,让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被看到、被理解、被承认。
姚梦豪:于精雕细琢中,激荡生命的回响

(2023级博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二届“学术新人”论文大赛优秀论文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把我带进学术领域、指导我进行论文写作的导师——张秀华老师。记得导师常说:论文越打磨越好。在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文章内容有更好的把握,进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将论文越做越好。
关于文章写作的具体经验,我认为,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我们在选题时应兼具前瞻性和基础性,将切口缩小,集中到具体概念、文本或问题上,这样便于在有限篇幅内进行深入挖掘,以小见大。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还要养成定期跟踪专业核心期刊的习惯,了解学术热点,从中发现研究尚不充分的细分领域。另外,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与自身知识结构、研究兴趣相契合的领域,这样才能激发自己持久的研究动力。在确定了有价值且可行的研究方向后,还要具备扎实的研究过程和清晰的写作表达。论文写作之前应构建清晰的框架,确保整篇论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撑核心论点。至于文章写作,则是以叙述的方式系统逻辑地呈现研究成果,语言表达应当简要精炼,避免口语化和模糊表述。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研究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李欣怡:做一株青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2级本科生)
非常感谢评委老师将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三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学术十星”优秀论文称号这一荣誉授予我的学术论文。能够在中国政法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本科生学术竞赛中获此奖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我知道夯实理论根基对我们的重要性,而正如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多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本次论文正是源于我对“治愈消费”这一青年消费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我观察到,那些看似温暖、自由的消费选择背后,实则交织着情感需求与资本逻辑的复杂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我提供了剖析这一现象的思想工具,使我得以在表面的消费行为中,解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深层情感结构与时代困境。
我由衷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袁芳老师,从选题立意到论文修改,老师始终给予我耐心指点与坚定支持。同时,感谢马院所有老师的悉心培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我知道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只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我也衷心希望未来我们也能够继续努力,让理论在现实中生根发芽!
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深刻思辨,到对论文的精雕细琢,再到青年文化的现实关切。三位同学的感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扎实的学术训练。他们的成长,是个人勤奋钻研的结果,也是导师悉心指导与学院悉心培养的缩影。愿这些真挚的分享能激励更多马院学子在学术道路上勇敢探索,砥砺前行!
图文:孟莲娜 姚梦豪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