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至11日,第15届国际有机宇宙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校张秀华教授带领博士生马翠明、何景毅、徐文俊、姚天宇、翟羽佳,硕士生连冠宇等参会并发表了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的议题是:“以博物和辩证之姿迎对当今文化挑战”。来自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大学的康斯坦丁教授(Konstantin S. KHROUTSKI)致开幕词,包括张秀华教授带领的我院博硕团队在内的4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0日下午,我院博士生何景毅发表了题为《从经典力学到涌现:物理主义与还原论的替代选择》的报告。相对于物理主义与还原论,涌现作为另一种路径力图回答物理科学所难以阐释的问题。何景毅从对涌现的历史及其核心内涵的重新追溯和梳理入手,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1)涌现概念的提出:从争论中涌现而来;2)涌现概念的历史性追溯:对涌现内涵的重新把握;3)涌现的核心特征及理论诉求:从涌现走向超越,针对目前涌现思想没有一致性表达的研究现状,为当前涌现思想的研究进行了相对精准的刻画。科学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对待世界的看法。科学技术的惊人成就,使得人们自然地认为科学知识所掌控的领域是无限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丧失了人性的东西。何景毅总结了涌现在这两者之间所代表的中间路线——既是对科学成败的一个回答,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涌现主义者并不是要完全拒斥物理科学,它只是洞察到自然世界远比物理主义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握,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和生物学走到了尽头,而是通过争论,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姚天宇同学与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11日上午,我院博士生姚天宇发表了题为《<礼记>的‘礼治’思想与自然伦理观——以婚姻制度和刑罚制度为例”》的报告。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礼记》主要记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姚天宇从“《礼记》与‘礼治’”、“《礼记》中的婚姻制度”、“《礼记》中的刑罚制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同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的礼的规范。特别是,在对《礼记》的婚姻制度的探讨中,姚天宇从中国古代婚姻的基本理念——继嗣和确定婚姻对象的“六礼”步骤说起,引申出了中国古代礼治与宗法等级的社会形态,并将古人认为的生命与自然之间相生相克的因果联系,以及将犯罪视为对天道自然秩序的破坏,将刑罚视为对这种破坏行为的惩罚和修复的观点,变成“有机宇宙论”研讨会主题的另一视角。姚天宇总结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通过礼的仪式,将人治、法治、礼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之紧密结合,推崇贤人治国,这种方式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理念和经验对我们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院博士生翟羽佳接着做了题为《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联结——中国古代的犯罪与刑罚及其当代关涉》的报告(该报告的核心思想来自于张秀华教授、姚天宇、徐文俊、翟羽佳共同发表在国外SSCI期刊的一篇文章: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Relevance Today)。报告从在中国早期的刑罚传统——“宇宙学”和“礼”谈起,论述了夏、商、周的早期朴素的宇宙观、春秋的儒家思想、战国的法家思想以及汉代及以后朝代的儒、法家的合成思想,最后还对叛国罪(政治信仰的犯罪)的惩罚做了特别探讨。法律体系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反映处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体现特定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该报告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刑罚思想三大传统——宇宙观、法家、儒家的总结,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承载的法律思想与制度规范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刑罚观的历史性、生成性和独特性。上述两个报告共同丰富了本次研讨会中关于中国宇宙论传统的理论体系。
翟羽佳在做学术报告
姚天宇在做学术报告
何景毅在做学术报告
我院的硕士生连冠宇做了题为《青年卢卡奇的历史观探析》的报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当中,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诞生了一种“流动”的历史观,他们认为历史发展是流动的、线性的,只描述基本事实,在这里历史成了纯“科学”的,却掩盖了历史的实践本质。连冠宇以四个关键词:总体、过程、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总结了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四要素。其中,总体与过程是历史的框架,主客体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则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方式。连冠宇认为,虽然有学者对卢卡奇将辩证法限制在了社会历史领域表示过异议,但在当今世界,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依然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视野,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找到了产生这种历史观的科学主义的方法。
我院的博士生徐文俊和马翠明均紧扣研讨会主题,做了关于有机宇宙论思想家、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思想的学术报告。徐文俊发言的主题是《语言及意义背后的世界——从怀特海关于语言的论述看世界的关系性本质》。他从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关于“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世界”的看法说起,对《过程与实在》、《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观念的冒险》等著作中,怀特海关于语言和世界关系探讨的部分文本进行了解读,从“语言表述的准确依赖关系”、“语言指称意义依赖关系”、“语言与意义间的双重指称体现的关系性”等方面,论述了怀特海的语言与世界关系的思想。徐文俊认为,尽管怀特海并未把语言作为一种本体论,而仅是作为传达经验材料的一种符号,但是依然强调了语言表达趋向普遍关系性世界的辩证角度。
博士生马翠明的报告主题是《从“五种品质”到“五个问题”——基于怀特海的文明哲学》。报告主要基于对怀特海的学生——A. H. Johnson 教授的《怀特海的文明哲学》一书思想的梳理,特别集中在Johnson 教授对怀特海的文明理论的看法。马翠明通过对该书提出的怀特海文明观的“五种品质”(真、美、冒险、艺术和平和)的评价出发,总结了Johnson教授的一些观点:如这五种品质的定义和文明的前提,怀特海的社会哲学和教育理论思想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怀特海文明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马翠明认为,通过由“五种品质”扩展为“五个问题”,Johnson教授呈现出怀特海文明理论的全貌。这对今天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Johnson教授所揭示的怀特海的文明哲学,马翠明指出,我们要促进文明的发展,应该整合已有的全人类的优秀智慧,促进宗教对人类精神的滋养,加强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和平与公正解决,并培养文明的人以回归教育的本质。
我院每一位博、硕研究生在汇报完成后,都与在场学者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姚天宇和翟羽佳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天民教授就孔子的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近一步阐发(姚天宇认为,儒家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并以刑罚作为最后手段);马翠明和徐文俊与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怀特海研究的专家杨富斌教授就怀特海是否认为语言能够充分表现人对世界的认识?《观念的冒险》中“冒险”与“探险”哪一个翻译更恰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徐文俊认为,怀特海否认语言能够充分表现人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接近世界,通过创造新的意义去理解世界;马翠明认为,“探险”更具有确定性、主体性,有比“冒险”更宽泛的范围)。我院博硕团队的表现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
连冠宇在做报告
徐文俊在做报告
马翠明在做报告
11日下午,张秀华教授发表了以“马克思与怀特海有机思想的共通性及其殊异”的报告。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奠基人的怀特海与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均看到受近代力学影响所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和宇宙观的局限,对二元论思维方式和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在建构各自的新哲学观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有机体思想。张秀华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基于以下七个方面比较了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思想:1)都反对机械论的自然观,但怀特海走向有机的自然观,马克思则形成有机的社会历史观。2)都反对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终结传统形而上学,但怀特海创建了有机哲学、过程形而上学,而马克思重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哲学。3)都坚持有机、整体、生成的自然观,但怀特海建构的是有机宇宙论,而马克思阐发的是社会有机体思想。4)都恢复了主体性原则,但不同于主客体的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而有了他者之维。只不过怀特海在泛主体论下讨论主体间性原则,而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展开主体间、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说明。5)都强调过程、关系、行动和辩证思维,但怀特海的关键词是“摄入”、“感受”,马克思的关键词是“历史”与“实践”;前者是过程辩证法,后者是实践辩证法。6)都指认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前提和价值尺度,但怀特海的主体活动需要神圣者的引领与陪伴,而马克思则主张有目的的人之活动总是价值先导的,没有永恒的价值,只有历史性的相对价值。7)都主张秩序、和谐的文明观和发展观,但怀特海着重论证的是宇宙文明何以可能,马克思则关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问题。
张秀华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张秀华教授与部分与会者合影留念
本次学术研讨会收到了论文近百篇。研讨会后,我院参会学生纷纷表示: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内容充实、安排合理,大家通过参与研讨、和国内外学者们进行对话和学术交流,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报道人:姚天宇、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