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探秘共和国文化的变迁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门户管理员发布日期:2010-03-12点击量:

                                             

                                                                主讲嘉宾张济顺教授     主持嘉宾邰丽华教授  

   
                                              
                                                                     活动现场 师生互动  

   

    3月12日下午14:30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以“百废待兴之际的共和国政治与文化——建国初期的国家、党和传媒”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我校学术报告厅拉开了帷幕,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张济顺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教授主持讲座,法学院杨玉圣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张济顺教授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全国政协委员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社会实际中外关系使得研究与教学。专著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并发表了《沦陷时期的上海报价制度(1996)》等多篇学术论文。  
    张教授在邰丽华副院长的介绍讲话后开始了她的讲座。张教授以《文汇报》为例,以时间为线索,以私营报业讲过后的转型为主线,展开了对共和国文化历史变迁的探秘。首先,张教授讲述了本次讲座主要探讨问题的由来:费正清研究所曾经发动了一场关于“1949年意义”的讨论,讨论中认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是继续体现了一种民国时期的延续。1949年后的历史,历史的转型和延续,是在进程中的并行不悖的历史。随后,张教授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她不赞成国外学者对于1949年以后极权主义开始走向顶峰的看法。其次,张教授讲述了上海的私营报业在建国初期的发展、危机历程,提出了报业新格局的谋划:党报同领,国办报业,政治报纸。在当时,新政权与办报业既有融合又有紧张:“定位”,全国大报改地方专业性报纸;“改性”,民营改私营;办报行为的规范与纪律整饬。在进一步讲解时,以文汇报为例,具体讲述了在报业改造过程中,领导人逐步认识到,光改造报业还不够,加紧人的改造尤其迫切。随后,具体分析了文汇报的“头面人物”徐铸成,严宝礼等人在改造时的表现,以此来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转变的自觉性和被迫性。直到最后,国家实现了民营报业的转型,民间报人从体制外过度到了体制内,体制的转变和身份的转变,实现了思想改造运动的胜利,私营报业在上海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奠定国家掌管报业新格局的基础。  
    随后,进入了现场提问的互动环节。同学们都争相提问,其中一个同学说道她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感受到了一丝悲凉,现实社会话语权已经逐步扩大,是否赞成曾经的管制方法。张教授答道当时私营报业的转型有其当时具体的历史意义,但不赞成现在使用这样方式统治。在随后的提问过程中,同学们以自己感兴趣的话语权纷纷提问,张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一些想法,也很谦虚地给出了一些解答。 
    最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杨玉圣教授做了精彩点评。邰丽华教授对百忙之中前来讲座的张济顺教授、点评的杨玉圣教授、参加的阮广宇副院长表示感谢。讲座在欢愉的气氛中接近了尾声,张教授的声音已在我们的耳边渐行渐远,但这场讲座留给我们对共和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却一直荡漾在我们心中。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