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202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核心主题。来自全国12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等议题深入交流。
我院赵卯生教授与姜龙飞博士生合作撰写的论文入选,并受邀参会。在平行会议三“数智时代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环节,赵卯生、姜龙飞以前后分别讲解的方式,共同作了题为《国产大语言模型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价值优势、核心机制与实践路径》的专题汇报,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研讨。

此次汇报中,赵卯生与姜龙飞结合当前数智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系统展开论述。
在价值优势层面,二人指出国产大语言模型凭借海量中文语料储备与本土文化适配性,既能通过千亿级参数模型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实践素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提供立体化叙事支撑,又能以多模态内容生成能力降低叙事创作门槛,推动形成“人人参与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格局。
针对核心机制问题,汇报强调技术赋能需构建四大核心机制:一是转化机制;二是传播机制;三是认同生成与实践机制;四是人类文明意义的阐释机制。以确保话语叙事始终承载中华文明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技术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维护中国话语的文明主体性。
在实践路径部分,汇报提出三项具体建议:其一,构建“AI辅助创作+人工价值提纯”的协作模式,借助国产大语言模型快速梳理叙事主线,集中人力聚焦内容内涵打磨;其二,利用多语言转译与在地化适配功能,破解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壁垒,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亲和力;其三,搭建基于用户反馈的动态叙事系统,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实时优化传播策略,形成“生产-传播-反馈-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报道人:姜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