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10月28日,我院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共七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并依托这次学术论坛和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讨课程,实现了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轮新视野学术论坛系列讲座分别邀请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骆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齐昊、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怡乐等经济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研讨。本期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靳晓春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赵卯生教授参加并对讲座作出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硕士、博士年级都有同学参与了本轮讲座。
9月9日,本轮讲座的第一期主讲人是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骆桢老师,题目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本次讲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分析,从传统的两对矛盾概念的动态关系出发,引入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框架,引出分工下的权力关系演变。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矛盾与宏观经济的困局与世界体系变迁与中美关系的现状(外部问题)。本次讲座围绕三个维度展开:1.分析后疫情时代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与宏观经济分析2.何以至此?——当前状况的产生原因3.后疫情时代——新技术、新格局、中美关系的新变化。
9月16日,本轮讲座的第二期主讲人是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俊老师,题目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本次讲座将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讨论“受众劳动”、数字劳工与资本积累等问题,试图引起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新形式、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的思考与关注。本次讲座围绕三个维度展开:1.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缘起、发展脉络和研究框架2.“受众劳动”和“受众商品”3.数字劳工。
9月23日,本轮讲座的第三期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齐昊,题目为《新二元经济》。此次讲座以《新二元经济》为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讨论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讲座重点关注数字平台经济兴起之后劳动力市场零工化的趋势,提出零工就业的兴起将重塑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供给、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呈现新的特点。这些新变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挑战。
9月30日,本轮讲座的第四期主讲人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云雷老师,题目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的经济决策》。本次讲座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角度出发,解读中国经济决策的基本过程,阐明习近平总书记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论述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呈现和理论价值。
10月14日,本轮讲座的第五期主讲人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怡乐老师,题目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修复机制研究》。本次讲座立足于全球生产体系演变动态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背景,借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利润率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了我国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利润挤压、产能过剩、产出-资本比下降,探寻了“空间修复”“技术修复”“产品修复”等利润率一般修复机制的可行性。以此为线索,理解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
10月21日,本轮讲座的第六期主讲人是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龚剑老师,题目为《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演进的逻辑主线》。本次讲座在梳理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基础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主线。
10月28日,本轮讲座的第七期主讲人是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娜老师,题目为《货币、信用与资本权力——货币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启示》。本次课程首先从马克思的货币起源、本质、职能、货币转化为资本、信用与资本积累等理论出发,剖析货币、信用和资本的矛盾性,并将矛盾性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到对资本主义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中,以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说明理论的分析。
在这轮讲座中,同学们一直踊跃提问积极互动,参与程度非常高。讲座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赵卯生教授点评了该论讲座,他认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跨地域跨校乃至跨国的学术交流,讲座对提升同学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