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以来我院主办了多场“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做精彩报告,包括我校终身教授李德顺先生、人文学院文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杂志社罗传芳编审、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杂志社谭秀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教授等。
1、李德顺教授:生活·读书·思考·写作
9月4日,李德顺先生在题为《生活·读书·思考·写作》的报告中,提出了治学三原则:(1)读书学习是扩展人生,而不是封闭人生。囿于学科,陷入文本和话语,忘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学术之大忌,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是学派、学说、学脉,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智慧。不要将前人的理论神化,不要太迁就学科。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展开的,而是综合性的、活生生的。学科越窄,人的心胸也越来越窄。(2)学会把握问题。做学问的门槛有三个:学科与学说、文本与解读、问题与提法。文本的根基是生活实践,根本上说要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炼问题。要在产生问题的地方去找答案和出路。即使是真问题,提法不合适也会弄成假问题,所以提问题需要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反思和批判意识。(3)写作是思想的流出,“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写作忌跟风、做秀、东施效颦。要写自己关心且有思考的话题。在平时要做好两个基本功:表达能力、素材积累。最后李老师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总结了当天的发言。
2、文兵教授: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9月11日,文兵教授做了题为《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报告。报告分两部分。(1)解释学理论的发展史。文老师深入浅出地勾画了解释学的发展演变脉络:从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解释学,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以及贝蒂、哈贝马斯等人对解释学的发展。在综合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他重点阐释了几个核心问题:文本、解释者的在场、前见、意义(Bdeutung)与含义(Sinn)、解释的合法性等。(2)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老师用解释学方法分析了我国学术界的两大问题:中国哲学“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问题。文老师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学界“释”马的路向问题做了简要述评。
3、罗传芳编审:马克思有关理论对中国社会建设的意义
9月18日。罗传芳老师主讲的题目是《马克思有关理论对中国社会建设的意义》。报告的主要内容:(1)把握马克思的历史遗产,需要回到他所处的时代,理解马克思关切劳苦大众的理想情怀;(2)要把马克思当作科学家来对待,尤其珍视马克思的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遗产;(3)看到“整体马克思”,不能切割他的理论。要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论述中把握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4)每个思想家首先解决他所处时代的问题,普遍价值蕴含在时代性中,当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社会历史任务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完成。罗老师认为,思想家的方法具有长远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一是用唯物史观看待全球化问题,要看到历史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二是用唯物史观看待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生产方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定律,倒退回去的方法不可取。
4、韩立新教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MEGA)研究的方法及其问题
9月25日。韩立新教授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MEGA)研究的方法及其问题》包括四大内容:(1)什么是新MEGA?新MEGA是马克思恩格斯出版物、手稿、书信、笔记的总汇,它尽可能呈现手稿的原貌,体现“历史考证”价值。韩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1926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库”到当前新MEGA出版计划及进展。(2)新MEGA的结构与特点。新MEGA分正文(Text)和附属材料(Appendix)两部分,克服了以往将附属材料直接编入正文的缺点,更好地保持了手稿的原貌。第三,新MEGA研究的意义与限度。韩老师从文献学研究、思想解读、理论建构等方面介绍了研究方法与意义,也指出了文本研究的限度。(4)对广松涉解读模式的分析述评。韩老师以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说”为例,从多方面分析了MEGA版研究的方法、意义和限度问题。
5、谭秀英主编:论文怎样才能入选核心期刊
10月16日,在题为《论文怎样才能入选核心期刊》讲座中,谭秀英主编以自身数十年工作经验尤其是她与作者交流交往的经验为例,深入具体地讲解论文写作、投稿、改稿诸环节的普遍问题。(1)论文写作。谭老师具体阐述了写作的问题意识、学术前沿、理论创新、写作技巧、文献综述方法等。(2)作者投稿。要认真阅读和研究投稿须知、注意论文规范、撰写投稿信的内容和注意事项。(3)期刊审稿。介绍了期刊编审的流程和原则、专家审稿标准和评审内容、编辑部决议,以及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4)作者改稿。谭老师介绍了作者改稿中各种注意事项,以及专家复审、确定用稿、编辑加工的程序和原则。
6、郗戈教授:《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关系问题再研究
10月30日,郗戈教授做了题为《<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关系问题再研究》的报告。他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介绍:(1)西方思想史中的经济学与哲学。经济学源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所谓“家政学”;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市场自发秩序(“看不见的手”)和经济学的“治理术”(故谓“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家则把经济学整合到哲学中。(2)黑格尔和马克思对经济学的哲学阐释。黑格尔把经济学归到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只是表象的特殊性;要上升到真理层面的普遍性,必须经国家过渡到绝对精神。马克思则用唯物史观解释政治经济学,用劳动揭示自我意识,揭示经济表现背后的历史逻辑。(3)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新哲学。《资本论》使经济学研究从力图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深入到揭示资本的物象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后果即表象本身的再表象。它是经济学与哲学综合的“新哲学”形态。(4)《资本论》新哲学的三个追问。郗老师从三方面阐释了他对“资本主体”支配下的现代世界的理解,即“存在方式”、“生成方式”和“超越方式”。
本系列讲座与我院博士生课“学科方法论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由孙美堂教授主持。每次专家报告结束后,师生之间、报告人和听众之间,都有深入的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讨论。讲座对提升同学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有很大帮助。
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
(崔馨丹 白雪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