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第105讲成功举办——张志伟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16点击量:

20211029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第105讲在我校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0422教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伟老师做了题为“哲学家的‘视角’与‘视域’:关于哲学之可能性的反思’”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讲座的听众,现场有来自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等单位的40多名硕、博研究生;线上有来自全国诸多高校的数百名师生朋友。

张教授首先指出:哲学的本性总是超越经验,使哲学的视域通达到绝对;但这个工作又必须由哲学家去完成,哲学家的视角却是个人的、经验的、有限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人在世界中,又如何能“跳出”世界形成世界观的?“思”是“我”的事,独立的、客观普遍性的意识如何可能?带着这些问题,张老师引导大家逐一剖析西方哲学史。柏拉图试图超越个体经验的视角来建构“理念”的绝对视域;笛卡尔把视角转向主体,由“我思”来建构“我在”;康德试图融合主体和客体、视角与视域,奠定知识有效性原则;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以“我”的言说为视角,确定事实和意义的视域;胡塞尔在感性直观外,强调本质直观,把视角与视域合一;海德格尔用“向来我属”的存在通达存在本身,但这里不是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但这样一来,存在就不在哲学视野内,而是可能的显相。总之西方哲学确定客观普遍视域的努力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

最后,张教授提到现代世界面临的文明冲突问题,应该以一种视域融合的方式来加强多元主体间的交流,这对现实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报告结束后,张老师与线上、线下的同学和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很有深度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张教授都给予了悉心的解答。

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美堂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主办。



人物链接:

张志伟,北京人,1956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曾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主持北京市和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北京市和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