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于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9会议室,成功举办了张秀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学术论坛暨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咨询会”。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主办。
中国科普研究所张利洁副所长(线上)、郑念副所长、科研管理处付文婷副处长(线上)、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王丽慧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浣月(线上),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阮广宇(线上)、执行院长邰丽华、副院长黄东、袁方及党委副书记吴韵曦等领导莅临此次论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刘益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编审、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民教授、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欢院长、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全喜副院长、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陈正洪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彤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楠副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研究》颜燕副编审、《光明日报》理论部底亚星编辑,以及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庆杰教授、王强教授、侯松涛教授、李志强教授、孔祥宇教授、虞花荣副教授、林海虹副教授、傅扬副教授、张杨副教授等学者出席论坛;线上参加论坛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李伯聪教授、王大洲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怀中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玉忠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渝玲教授,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青原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郦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院郭菁副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处邹贞副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同学等100多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方副院长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等,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郑念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相关情况,并对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诚挚的谢意。他表示,此次论坛同时也是“科普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2023年的开篇之作,围绕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就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无疑有利于加强对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研究,也有利于在社会领域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希望大家利用本次学术交流机会,进行深度对话,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邰丽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既是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合作举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2023年第1期,亦是近三年以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线下举办的具备一定规模且为数不多的高端学术论坛。同时,她充分肯定张秀华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成就。邰院长指出,张秀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及实践创新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培育申报等各项工作,我们学院也将继续依托北京市重点马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等平台,在各方面对重大项目的研究给予全力支持和必要保障。
学术报告与专家评议环节共分为两个时段,分别由王天民教授、赵庆杰教授、王欢院长、颜燕副编审主持。
在第一时段上半场张秀华教授做了《匠学视野下融合了科学精神的工匠精神》的学术报告。鉴于以往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相割裂的研究局限,她主张在一般工匠学和专业规范理路下,发掘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不同视角下工匠精神阐发的共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工匠精神的新增质素或新变元,进而指出有别于前现代“经验型工匠”和现代“技术型工匠”,新时代“技-艺型工匠”的工匠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多维融合。黄慧珍编审充分肯定了张秀华教授的研究工作,不仅将工匠精神的考察提升到匠学、匠-人学的学理高度,凝练出“新实践理性”、“技-艺型工匠”等概念,将劳动和生产行动从以物观之进展到以道观之,强调人的现代化,避免人学的抽象探究;而且依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解释路向,扎根中国大地,按照她一贯主张的“做以成人”试图将成物成己统一起来,指认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融合科学精神。
子课题负责人刘益东教授以《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构建愿景驱动的自组织科研》为题,基于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探讨如何实现愿景驱动的自组织科研,以期愿景引导“森林”发展,助力“树木”自由生长。郑念副所长在点评中认为,刘益东教授的报告具有世界眼光,站在学术前沿,把愿景导向与使命导向结合,基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自组织与他组织”“评价与评估”的关键词的阐释,针对我们目前所存在的时弊、难点问题开出了“药方”,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成员黄传根副教授以《发达国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建设的四向度》为题进行汇报,他围绕主要发达国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建设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主要特色以及典型案例,从精神的生成要素、形塑逻辑、主体结构以及融合路径出发,概括了发达国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建设的四大向度。点评人王大洲教授对此报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分肯定,同时也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例如,应注意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要抓住关键群体和枢纽;尚需正视精神的生成与衰落问题;从历史主体构建来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体力量如何汇聚成一个高效的多元主体结构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研究;该报告还有必要思考他山之石的经验如何在新时代对我国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在第一时段下半场,三位课题组成员分别做了学术报告。傅扬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促进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分析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载体——科学与工匠活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此,陈正洪研究员指出,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问题是张秀华教授主持的重大课题的选题,傅扬老师的报告旨在阐明二者融合的意义,为此,须以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的理论坐标为切入点,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有科学精神的工匠,又需要有工匠精神的科学工作者。
程碧茜博士汇报了《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劳动者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问卷编制》问题,详细说明劳动者科学精神调查问卷的编制工作,通过对110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为测评新时代劳动者科学精神要素与内涵提供了新工具。王丽慧副研究员对此评论道,实证地测量科学精神是困难的,因为它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过程;该报告对科学精神不同理解角度抓得比较准,测量表的五维描述是恰当的,而且信效度分析规范;对劳动者样本选取的抽查适宜,但也有一定偏差。赵晶晶博士汇报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在国产大飞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试图在集成创新模式下说明组织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凸显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之于我国大飞机产业创新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张恒力教授在点评时特别强调,精神发挥作用必须打通中间环节,要回归到科学技术活动和生产实践之中,应从制度、主体、实践活动三个维度挖掘出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可以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时期、特殊领域、特殊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实践活动。
在第二时段,课题组7位成员分别分享了他们对英美意德、瑞士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建设的经验和特色。上半场,蔺庆春博士做了题为《瑞士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社会生态养成的协同互动模式》的发言,指出瑞士制造的成功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接纳,形成协同互动的社会文化生态。点评人王楠副教授认为该论文较好地分析和揭示出瑞士成为工业制造强国背后的支撑因素,建议处理好逻辑在先还是时间在先的叙述方式,适当增加外文文献。虞花荣副教授建议在宏观地考察问题的同时,还应从“匠人个体”这个微观层面挖掘和阐述瑞士的工匠精神建设。
翟羽佳副研究馆员代刘媛媛博士做了题为《英国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以工业革命为例》的汇报,通过回顾英国的工业化之路,发掘其中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及其在工业革命实践中的融合,以期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刘益东教授点评道,国际上就英国的崛起已经归纳出17种原因,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方面进行分析阐释难度较大,但也容易创新出彩;王丽慧副研究员建议把“英国如何让科学走向大众”、公众理解科学作为两种精神相互融合的另一个视角进行阐释。随后,王政博士汇报了《意大利制造的传承:工匠精神与人文特质的融合之道》的研究成果。他聚焦意大利制造业在艺术人文与工匠精神层面的传承、革新与发展,指出意大利制造业成功的突出特点是,持守文艺复兴时期将艺术与品质融为一体的历史传统。点评人李志强教授建议结合“科魂匠心和艺术品质”作进一步延伸;张杨副教授建议关注新型科技的转换、资本投入转向对两种精神的影响,从欧洲自主战略来看对中国的启示。张欣然博士分享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美国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基础与动能》问题,通过历时态展现美国工业化历史进程,探究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系统及其对该国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的重要作用。点评人王大洲教授建议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使“美国特点”更加具体化;计彤教授建议在第二部分增加关于“人才”与“企业”方面的内容,以使论述更加充实。
在第二时段下半场,马翠明博士以《开拓新边疆:美国科学精神历史溯源》为题进行汇报,从历史视角追溯美国科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而试图系统把握美国科学精神得以发挥作用的诸多条件。王天民教授点评道,此论文关照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美国的科学精神作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并建议挖掘美国科学精神中的不足和弊端,以便更好地“学人所长,避人所短”。史婉婷博士汇报了《以理性探究为主导的德国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问题,指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动德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秘密武器,其中重视理性、关切精神的文化传统是关键。黄慧珍编审建议增加黑格尔关于劳动对人的塑形和陶冶作用以及人文因素的内容;李全喜教授对该论文以理性作为线索展开的独特视角高度赞赏,并建议适当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最后,何迪博士做了题为《塑造匠人的传统:日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文化基础》的汇报,指出通过研究日本塑造工匠的文化传统,呈现日本培育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陈正洪研究员认为,该论文立足于日本文化来探寻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之路,视角新颖,内容也比较丰富。建议进一步拓宽视野,关注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同时在有些判断的提法上再适当斟酌。
闭幕式由刘益东教授主持。黄传根副教授首先汇报了子课题二《发达国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建设经验的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情况;王玉博士对子课题三和四的实证研究《各行各业融合、创生与转化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汇报;朱雅楠对子课题五《我国当前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教育、传播与普及效果的评估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汇报。张秀华教授在做总结性发言时,总体说明课题研究进展,既展示已取得的学术成就,又指出课题推进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方向,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结题成果。同时,再次感谢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报告人、点评嘉宾及课题组成员,尤其感谢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给我们提供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机会。
最后,刘益东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认为以张秀华教授为首席专家所主持的“新时代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及实践创新研究”重大课题破解了长久以来困扰学术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何融合”的重大难题,是一项非常具有原创性的工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部分与会领导、专家与学者合影)
(报道人:张雪、刘冬雪、陆智晶、谭艳红、邢宇月;摄影:李诗奇、王新蕊、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