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7-22点击量:


2020525-62日,在新冠疫情形势下,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和法大停课不停学的精神要求,我院全体师生勤学不辍,以腾讯会议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课程的网上教学,并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视野学术论坛,实现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模式。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新视野学术论坛系列讲座共五场,分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张昊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骞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朝龙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周凡教授。

525日张昊琦老师讲座的题目是《权力继承:俄国政治的迷思》。他以俄罗斯的历史遗产为背景,分析普京主导的“新俄罗斯”向现代民主法治转型的困难。从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罗曼诺夫王朝以至于今,俄罗斯的权力继承问题都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历史上的权力继承问题还曾引发国家灾难。新俄罗斯虽然确立的三权分立以及相应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但因政体性质和传统影响,实现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讲座2020.5.25-6.5/IMG_6645.PNG

 

526罗骞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现代主体性解放及其限度》。他认为,贯穿在整个现代性中的主题是主体性解放。从笛卡尔开始,现代哲学的主流是推动自我向外扩拓展。这个拓展主要分三个维度展开:(1)作为认知主体,追求规律和客观必然性;(2)作为法权主体,要求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平等尊重,寻求普遍共识;(3)作为利益和欲望主体,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罗骞老师看来,马克思不是现代平等和自由的否定者,而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论的抽象性和不彻底性;主张从宗教的解放、政治解放到人本身的解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现主体自由的现实路径。

WechatIMG3167.png

 

528日在题为《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概念》的讲座中,仰海峰老师否定“劳动本体”和“商品本体”等流行说法,提出资本逻辑的解读模式。资本逻辑把质转化为量,把内容转化为形式。资本主义把各种要素组成一套互相指涉的结构,一套“恶无限”式循环。这里不适用主客体辩证法,因为主体在结构中被动地循环,人作为生产者卷入资本循环的旋涡。生产无主体,“劳动力”这个概念失语了。不过马克思晚年看到垄断资本主义兴起,计划性增强,试图重新思考资本逻辑中的主体性问题,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项工作。

 

529宋朝龙研究员做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由哲学刍议——基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简要考察》的讲座。他从道德自由和契约自由两个层次分析康德的自由观。道德是先验的和普遍的;契约自由承认每个人都是契约关系中的主体,这个自由经历了公共领域、公民宪政,最后到世界性的永久和平。黑格尔的自由包括法权自由、功利主义行为中的自由,以及伦理自由。黑格尔最后提出了人的类自由概念。不过他指望用伦理自由和普鲁士国家来解决问题,从而陷入荒谬。

马克思不满意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抽象性,他从两个预设开始探讨现实的自由。(1)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引出人的实践存在方式和创造能力;(2)第二自然即社会存在。人们在历史实践中扬弃形式自由背后的资本,以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创新了历史哲学和自由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自由哲学。

 

62周凡老师讲座的题目是《抵制正义的诱惑:塔克、伍德、布坎南和米勒眼中的马克思》。齐泽克当年写过一篇文章《抵制民粹主义的诱惑》,以反驳拉克劳和墨菲的观点。周凡老师借这个典故表达一个意思:不要把马克思理解为主张正义论的政治学家。周老师重点介绍了塔克的三个描述:(1)分配正义理想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曾批判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把问题局限于分配领域。(2)雇佣劳动不包含任何正义。马克思不屑用道德标准看问题,资本主义的问题不是正义理论解决得了的。(3)共产主义不是正义分配的王国,而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周凡老师还介绍了伍德、布坎南和米勒的观点。借助这些介绍和分析,周凡老师详细解释马克思是如何超越正义论哲学家的。

五场系列讲座均由孙美堂教授主持。每次专家报告结束后,师生之间、报告人和听众之间,都有深入的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讨论。这五场讲座使得在线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促使同学们去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五位主讲教授以及孙教授表达了对在场同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情的极大赞赏。

此外,这五场讲座与我院博士生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结合,由于采取线上上课和开放式报告,故听众除了我院2019级全体博士生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

 

人物链接:

张昊琦,1969年生,湖南永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政治、俄国政治思想史和中俄关系史。

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牛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人文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

仰海峰,196912月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等。主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哲学理论、马克思与当代思潮等。出版专著、合著、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资本论>的哲学》等。

朝龙,19772月生,安徽利辛人,发展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金融资本与世界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理论月刊》《理论探讨》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周凡,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激进理论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后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激进政治理论。主编《后马克思主义》(2007)、《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2007)、《农业的政治经济分析》(2008)等三部文集。出版学术专著《后马克思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发表学术论文(译文)60多篇。参与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两个重大课题的主要成员。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