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新视野学术讲座第89场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14点击量:

20201210日晚,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承办的“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第89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为主讲嘉宾。

在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梁涛教授从“以仁释礼”与 “以礼成仁”、荀子 “处仁以义”的仁义说、仁学三维与荀子仁学再评价三个方面诠释“仁学的政治化和政治化的仁学”。首先,梁涛教授指出大多数人对荀子两个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其一是荀子之人性论”;其二是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恶论”,而且“性恶心善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伪善论,重点在于善伪,不在于性恶。荀子之“天”是“自然天”“本体天”,有其价值内涵。其次,梁涛教授深入地诠释了孔子“仁”内涵的三个维度。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从孔子中来,追问荀子的思想是否脱离儒家道统,就必须回溯到孔子。孔子所“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以礼成仁”“以礼释仁”“成己安人”三个维度。孟荀思想从不同路径上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发挥。再次,梁涛教授重点阐发了本次讲座的主题:荀子的仁学思想。他认为荀子虽然注重“礼”,但是也大谈“仁”,其以仁义为本,以礼仪为道。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之“仁”中“克己复礼”这一层面,讲究“政治化的仁”。荀子“仁”的内涵,一是“自爱”,二是“爱人”,荀子论“仁”,落实到礼义上,而不是心性上,从而走上了一条与孟子不同的道路。“仁”以“义”为核心,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义”。荀子将“礼”理解为“理想的礼仪制度”。最后,梁涛教授对荀子的仁学思想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认为荀子的正义观是以差等为正义,将韦伯的“科层制”与荀子的“礼仪秩序”结合起来讲解,深入浅出地指出,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等级秩序,荀子之思想就有其合理性,“礼”就可成为常道。但同时他也指出,荀子的仁学思想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今天的新儒学,需要从统合孟荀的思路上去寻求突破,真正的大儒都是统合孟荀的实践者。

本次学术讲座采取线下线上同时进行的方式,主讲结束后,梁涛教授与参加本次活动的线上线下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线上线下参与的学者们向梁涛教授提出了“爱人与自爱的关系”“如何统合孟荀思想”等问题。针对几位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梁涛老师都给予了悉心的解答。

本次讲座由解启扬教授主持,孙美堂教授、史少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张倩茹博士,以及我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同时,部分校内外学者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远程参与讨论。


报告人链接: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研究,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新四书与新儒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

(撰稿人:潘梦竹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